灯箱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灯箱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平台的摇摆和开发者的狐疑

发布时间:2020-07-21 10:16:19 阅读: 来源:灯箱厂家

在中国,平台型公司真正建立起周边生态,并已经和生态一起达成共赢的公司屈指可数。淘宝算一个,新浪、百度、腾讯等都只能算半个,还有很多重量级的互联网公司,名义上有了开放平台,但事实上是假开放。

淘宝平台的成功完全归功于其之前高瞻远瞩的策略和布局:全网营销、淘宝成交。支付宝控制支付环节,直通车、聚划算等带来流量,第三方(美丽说、蘑菇街、淘宝客)可以作为流量来源获得cps分成收入,也可以开发店铺装修、店铺管理、运营服务、数据分析、客服管理、物流仓储等各类应用服务卖家。平台边界清晰,支付和相应的安全担保机制、信用体系是核心,保障平台上有足够的流量可以分发,其余的都可以成为第三方的空间。甚至淘宝大学中的课程也可以由第三方设定价格发布,连教育市场的工作都可以由第三方来完成。

不过情况是否会发生变化还有待观察。淘宝客不再支持现金返例就是一个征兆,同时淘宝对美丽说、蘑菇街等社会化导购平台的态度变化也被业内人士看在眼里。淘宝自己一些SNS产品的尝试,以及合新浪的合作提议,都将对第三方产生剧烈的影响。1月10日,阿里巴巴宣布对集团现有业务架构和组织将进行相应调整,成立25个事业部,具体事业部的业务发展将由各事业部总裁负责。这么多事业部的分拆,是否会逐步侵蚀第三方生态的利益,就要看9位封疆大吏是否也能和马云一样,有足够的平台思维了。

所以平台和第三方建立的信任关系是非常脆弱的。这当然并不完全是平台的错,整个中国社会缺乏信任是问题的根源。平台的每个动作和决策,都可能被第三方以最坏的视角来解读应对,内部公关成为了必然的潜规则。

此外,平台本身过于迫切的商业诉求也会阻碍了信任的巩固。平台赚10个亿,第三方赚1个亿,和平台赚20亿,第三方赚20亿两个选择,聪明人当然都选择后者,但如果前者只需1年即可达成,后者需要3年,平台方就会难以选择了,资本的压力有时候促使平台决策者进入产品盈利的思维,从而扼杀掉平台的健康发展。Twitter之前封杀一些合作伙伴接口的行为,也是同样的原因。可以说,淘宝开放平台和自营业务的边界,是目前国内最清晰的。如果第三方和淘宝都存在信任问题的话,那么其它的开放平台,就存在更大的问题了。

以百度为例,之前迫于资本市场的压力,百度收回代理权的行为,即可证明这家公司并没有真正多赢的思维。微信的开放姿态不错,不过腾讯QQ的开放就是雷声大、雨点小了,社交平台如果不能开放关系链,就不是真正的开放(之前搞了个比赛,据说会把关系链开放给胜出的10家第三方)。新浪微博虽然将内容和关系链这些核心都做了适度的公开,但平台本身尚未赢利,外有微信竞争压力,想从第三方已赚钱的领域切一块的欲望就自然产生了,这已经有大号营销平台(例如微任务)、微博电商等多个尝试。坦率的说,类似微任务这样的产品并不只是盈利的诉求,还包含了规范大号市场、提升用户体验的良好愿景,但第三方一定是以最坏的预计来评估势态的发展。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。

而且平台也不是无原则的开放。平台期待生态,但也不希望一家独大。这从Facebook对待zygna的态度可见一斑。威胁到平台生存的,将不再被看作是平台的朋友。

虎嗅之前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很有道理:

产品型公司无法真正平台化,这是事实告诉我们的。产品型公司收益诉诸于产品,这种诉求和平台型公司的服务费、分成收益诉求是矛盾的。产品要直接从用户收费, 这种收费方式和平台参与者的目的一样,这等于说如果产品公司平台化,就好比足球比赛中裁判直接参与比赛,这种不公平性压制了参与者的积极性,一旦利益发生 冲突,平台规则会倾向自己的产品,一旦这种倾向发生,平台就失去公信力了。所以会有两种结果,要么自己的产品独撑平台,维持一个虚无的“平台”称号,要么平台方自己的产品必须逐渐退出平台,真正转型。

很显然,中国互联网公司很难成为上面纯粹的“平台型公司”,这不见得全部是平台的腹黑。例如新浪微博,其商业模式没有能够跟随用户量增长快速建立,也没能建立一个让第三方应用开发商能够合理赚钱的环境(微游戏和企业应用做了一些尝试),就可能需要面临艰难的选择:进入垂直领域赚钱,或者更改策略,让已获得利益的第三方(例如大号)同意与平台分成。如果平台自身都面临生存压力,就一定会影响到第三方吧。而第三方在赚不了钱的平台上,也更容易做出违规的举动,例如滥用私信、评论接口等。

所以,平台不能成为纯粹的“平台”,不仅仅是平台公司造成的,一些第三方开发者也难辞其咎。例如微博私信接口的关闭,就源于不少应用的滥用,只是这些滥用招致了平台严厉的策略变更,而不是对合理用途的保护,对非法用途的打击。淘宝关闭淘宝客的返现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。一些无下限的第三方开发者,同样也是平台和生态互信的毒药。而且,已从淘宝、微博平台上赚到钱的公司,对平台的态度也很难说是理解、感恩,平台的免费被看作是想当然的。在策略变更的时候,大多数第三方公司如果利益受损,也并不会换位思考,给平台更合理的建议,而是诉之以公开或不公开的抱怨质疑,全然忘了其赖以生存的根基。

而因为各种原因被保护起来的接口或资源,第三方没有正常渠道使用或接入,但实际的应用场景又必须要求这样的支持,或者第三方拥有了就能获得更大的利益,这样第三方找平台内部领导或员工“内部公关”就不可避免了,在这种暗箱操作下,一部分第三方公司获得比另外一部分公司更多的资源支持,就成为了不太公平的灰色地带。这一现象在淘宝小二门事件上已集中体现。当然第三方的水平也参差不齐,绝对的公平没有必要,但如果能以Facebook PMD计划类似的方式进行规范和说明将更好。

综上,平台策略在和第三方合作博弈的过程中不断摇摆,有些时候过于严厉,有些时候又不太成熟。策略本身的缺陷,以及策略的不断调整,使得第三方难以适应。再加上中国社会当前信任的缺失,第三方只能不断的狐疑,猜测平台下一步的打算,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。这是平台的悖论,也是平台之殇。

IT技术文章

spring boot实践

tp框架学习

资深前端面试